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
——奥斯特洛夫斯基
近期,“学风建设月”系列活动在政法学院如火如荼地开展。为响应“学风建设”号召,唤起广大政法学子心中对阅读的激情与热爱,让我们一起与政法学院院长李红权教授走进书籍的海洋,领略阅读的魅力。
//今日推荐
俞可平:《中国的治理变迁(1978-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 推荐原因
“治理”现在是一个时髦的词汇,“治理”自1989年由世界银行提出后,成为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上世纪90年代后,国内一些学者将治理理论引入中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俞可平,他相继发表了《治理与善治引论》、《治理和善治: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和《治理与善治》一书,“两文一书”也成为国内引介的代表性文献,推动了国内学术界对治理的深入了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使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问题成为理论和实践的热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部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并颁布《决定》。今天推荐大家阅读《中国的治理变迁(1978-2018)》,进一步聚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政党治理等领域的进展和成就,更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的转型,理解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和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和变迁,我们不能忽视一个重要成就,即我国的政治改革以及由此带来的治理变迁。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是整体的社会变迁和社会进步过程,不仅包括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也包括政治生活的深刻变化。
// 书籍介绍
本书实际上是专题文集,共分为11章,聚集了国内12位学者,均是相关研究领域的公认专家。分别以总论、党的建设、根本制度、协商民主、基层民主、行政改革、政府责任、政治监督、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重要政治领域的改革为例,系统地论述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党的建设、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和基层治理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他们不仅扼要概括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政治变迁的主要成就,而且深刻地分析了中国治理模式的主要特征、存在的各种挑战以及未来的改革方向。
治理理论最初“是个筐,什么都可以装”,现在治理理论逐渐本土化,我们更需要结合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实践,把脉中国的政治发展,形成具有中国话语和风格的治理理论。其实,在2008年,俞可平还主持编写出版了《中国治理变迁30年》,如果做历史研究,也可以结合起来看。